微光成炬映初心 筑梦全民眼健康——记天津市北辰区天津职业大学教师王海英

作者: 时间:2025-06-19 点击数:



执教育之笔,绘就视光学子成才蓝图;怀仁善之心,构筑全民眼健康防护墙,昂首视光征途,以创新推动行业前行,她以平凡铸就伟大,让教育之光温暖万千“视”界。

——题记    


在我国眼视光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以二十八载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深耕教学科研一线;她凭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带领团队不断攀登行业高峰;她怀着对全民眼健康事业的赤诚之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强大力量。她,就是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海英教授。她是学生眼中点亮职业梦想的引路人,是行业发展进程中攻坚克难的开拓者,更是守护全民眼健康的忠诚卫士。她用无数个平凡的日夜,汇聚成照亮教育事业与行业发展的璀璨光芒,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她先后获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亚洲杰出视光师、中国轻工行业名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奋力开拓,硕果累累,共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和天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9项。

一、三尺讲台育桃李:在平凡日常中点燃不凡梦想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的实训楼,王海英总是早早地出现在学院里。她习惯性地调试教学设备,整理教案,等待学生们的到来。这看似平凡的日常,却是她一直以来的坚持,而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孕育着无数不平凡的教育奇迹。

2011年的秋天,王海英在实训课上注意到了那个总是躲在角落的女生。女孩操作仪器时手法娴熟,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要点,可她总是低着头,说话声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王海英没有忽视这个细节,在一次验光实操课上,她特意邀请女孩为全班同学展示操作过程。当女孩顺利完成操作后,王海英激动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这就是打开未来职业大门的‘金钥匙’!”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女孩内心深处的自信。多年后,这个曾经胆小内向的女孩,不仅在全国验光配镜大赛中摘得桂冠,更成长为连锁眼科医院的技术负责人。

这样的故事在王海英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她深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将其培育成照亮未来的光芒。为此,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主持创建了“标准引领、分阶递进、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将学习过程科学划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提升、实战创新三个阶段,就像搭建一座高楼,先筑牢根基,再稳步向上,最后实现创新突破。在这个模式下,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教学方法上,她深入钻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路径。为了让教学更贴近产业前沿、激发学生潜能,她积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设计“课程地图”,为学生们提供专属的学习导航和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在眼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探索,实现了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在评价体系方面,她建立了“五标融合,多元评价”质量保障机制,从多个维度、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曾经有一位色弱学生,因为担心自己无法从事视光工作,一度产生退学的念头。王海英和她的团队没有放弃这名学生,而是根据他的特点,为他量身定制了“眼镜营销与管理”方向的成长方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这名学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今已成为一名出色的视光门店经理。

当王海英的团队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时,她最珍视的并非那些闪耀的奖牌,而是学生们眼中自信的光芒。这些光芒,是学生们对职业价值的深刻认同,更是对她教育工作最大的褒奖。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王海英用爱与智慧,点燃了无数学生的职业梦想,让他们在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二、筚路蓝缕弄潮儿:在攻坚克难中铸就育人基石

当王海英在专业教学领域如鱼得水、硕果累累之时,一次与领导的恳谈,为她的人生轨迹带来了关键转折——希望她出任眼视光工程学院院长。这意味着,她需要从深耕一门课程、关注一个班级的“教书匠”,转变为统领全院发展、擘画育人蓝图的“领航者”。她的内心曾有过挣扎,对专业教学的热爱是她最深的眷恋,管理岗位的未知与挑战也曾让她犹豫。然而,领导语重心长的话语点醒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你上好一门课,受益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但若你能站得更高,创建成功的视光育人模式和服务体系,受益的将是成百上千的学子,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做模式,让更多学生受益”这一理念,如同明灯照亮了她的心路。她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光芒再亮,也抵不过为更多学生铺就成功路径的价值。这份格局的升华和强烈的使命感,让她毅然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毅然从单纯的教学工作走向管理岗位,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书写属于中国视光职业教育的辉煌篇章。

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是王海英教授上任伊始面临的现实困难,专业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实训室环境陈旧落后,甚至连基本的实验凳都难以配齐。设备老化、技术滞后,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更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视光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打造一个具有真实职场氛围、配备先进设备的实训基地,成为王海英院长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面对困境,王海英没有退缩。她四处奔走,百折不挠,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支持。沟通过程充满艰辛,遭遇过无数次闭门羹和婉拒。但她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行业发展的深刻理解,一次次向企业清晰阐述合作共赢的前景:展示学院的专业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痛点,精心设计互利共赢的合作方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经无数次的沟通、挫折与坚持,王海英院长终于赢得了多家行业顶尖企业的信任与鼎力支持,投入了800余万元用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打造了博士伦实验室等多个企业冠名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职场氛围,学习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使用国际先进设备的环境中学习实践,进一步将所学技能与市场无缝对接,做到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倾情就业铺坦途:助力学子逐梦启航

王海英始终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和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她深知,高职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一份好工作不仅是个人职业理想的起点,更是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在新生入学典礼上,她常对学生说:“职业教育是你们人生的转折点,既要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更要胸怀世界,敢于追求卓越!”这份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怀,化作她深耕就业指导领域的不竭动力。

为打破高职学生就业的“天花板”,王海英亲自挂帅,开启“访企拓岗”攻坚行动。她带领团队走访全国20余个省市,与爱尔、华厦、依视路等行业龙头企业展开深度洽谈。在拜访爱尔眼科集团时,她带着精心准备的学院人才培养成果报告,详细介绍学生在技能竞赛中的优异表现和扎实的专业功底。经过多轮沟通,双方不仅共建了“爱尔视光产业学院”,还设立了“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从实习到就业的一站式通道。

为精准对接优质就业资源,王海英牵头成立了全国视光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她每年组织发布人才需求白皮书,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实习就业推介会,邀请行业龙头企业走进校园。通过平台,学生得以根据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企业用人需求,实现精准岗位匹配。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王海英特别关注困难群体毕业生。她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就业方案。对于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王海英倾力扶持。她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视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通过模拟店长制、真实验配项目等实践锻炼,为未来创业铺就坚实基础。

在王海英的不懈努力下,学院就业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平均起薪高于同类院校20%,专业对口率达92%。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同样能在顶尖企业绽放光彩,同样能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四、薪火相传兴视光,做行业发展的燎原火种

在专业建设方面,作为教育部视光行指委专家,王海英教授牵头完成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她组建行校企专家团队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反复论证,最终新增了3个眼视光类专业,并推动设立眼视光技术职教本科专业。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为视光教育森林栽下更多树苗,使其愈加繁茂,填补了我国视光教育在部分领域的空白,为行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多样化人才,也让中国视光教育的版图更加完整。

在标准制定之路上,王海英同样面临挑战。彼时,我国视光行业标准缺乏系统性与权威性,地区间、企业间操作规范差异较大。为改变现状,她组织行校企专家,主持编制眼视光类教学标准、眼镜验光员国家技能标准等4项国家标准。制定过程艰辛,需查阅海量文献,更要协调教育界与行业界的意见分歧。曾有一次,关于验光操作流程的标准,教育专家与企业技师各执一词,会议从下午持续至深夜。王海英始终耐心倾听,寻求平衡点,最终制定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的出台,为视光教育与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标尺,规范了教学与实践,推动了行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王海英深谙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提升全国高职视光专业教师水平,在中国眼镜协会指导支持下,她连续8年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视光学发展教育计划(CODE暑期师资培训项目,累计为全国500余位高职视光专业教师提供培训,覆盖率达80%。她统筹安排并坚守一线,亲自授课。作为国际接触镜教育者学会(IACLE)中国区负责人,她组织开展全国接触镜教师培训60余期。为提升培训权威性与专业性,她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授课,搭建起中外视光教育交流的桥梁。众多参训教师将所学融入教学,培养出大批专业过硬的视光人才,推动中国接触镜教育迈向新高度。她深知,提升师资水平如同点燃盏盏明灯,当灯光汇聚,便能形成照亮行业的熊熊烈火。

作为4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验光裁判长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她主持竞赛技术标准和题库建设,为职业技能竞赛作出重要贡献。

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征途上,王海英面对无数困难与挑战,从未退缩。她以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成就,为中国视光行业的发展贡献卓著。

五、心系健康守光明:在无私奉献中诠释不凡担当

面对“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严峻形势,王海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守护全民眼健康,不仅是一项专业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为了让科普工作更有成效,王海英主持建设了天津市近视防控与眼健康科普基地,并构建“筛查+宣讲+培训”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模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致力守护全民眼健康。

她带领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乡村等地,开展视力筛查、眼健康宣讲活动,印发近视防控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科学用眼的方法和近视防控的重要性。近三年,王海英组织开展的科普服务活动已惠及1.2万余人次,荣获天津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个。

科普服务中,王海英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与群体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为青少年设计生动讲座与互动游戏,培养科学用眼习惯;为老年人耐心讲解常见眼病防治知识,提升健康意识。一次“光明行”活动中,小女孩戴上人生第一副眼镜后,惊喜地瞪大眼睛喊道:“老师,树叶原来是有边缘的!”那稚嫩的呼喊,让王海英瞬间眼眶湿润。她深切体会到,自己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技术,更是希望与光明。这成果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教师,他们将“课堂”搬到验光工位,将“论文”写在镜片上,以行动诠释“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教育家精神。

二十八载春秋,王海英从青涩的“追光者”成长为坚定的“传灯人”。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视光人才;用自己的勇气和担当,推动了中国视光行业的发展;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守护着亿万国民的视觉健康。她的事迹,是对“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最生动的诠释,她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视光职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天津市职业大学眼视光学院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洛河道2号(邮编:3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