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视察,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河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战略支撑,服从服务大局,拓展广度深度,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牢牢牵住“牛鼻子”不放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河北必须积极主动作为,抢抓历史机遇,全力做好承接疏解的各项工作。我们坚持全域对接、全面承接,强化主体责任、属地责任、部门职能责任,全力落实重要事项、重要政策,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着力吸引疏解项目落地。省委、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带队,集中拜访在京央企、学术机构等单位,各地各有关部门主动汇报沟通,积极推动疏解项目向雄安新区和省内各地有序布局。2023年全省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达到329家,实现历史性突破。我们将紧扣疏解单位需求,搞好服务保障,支持已经落户的央企尽快投入运营,带动创新、形成产业,同时争取更多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着力提升承接平台能级。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立足各地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渤海新区等重点合作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增强。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4万余家。我们将结合自身功能定位,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选择、有错位地承接,加快产业聚集,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着力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挂牌成立,通州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北三县延伸布局,区域间通勤效率不断提升。抓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成立联合管委会,临空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我们将与京津建立更加紧密的制度化协作机制,实行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有序流动,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二、扎实推动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现代化城市铺展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我们党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我们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扎实推动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承接疏解、生态治理等各项工作,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推动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重点片区建设。围绕创造“雄安质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编制各类规划,高质量推进标志性建筑、骨干路网等项目建设,产业和创新要素聚集的条件逐步完善。截至目前,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92个,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4370万平方米,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712公里,地下管廊141公里,起步区200年一遇防洪保护圈基本建成,交通不堵车、林荫停车场、小型足球场、自来水直饮等雄安场景令人向往。我们将牢牢把握“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的重要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把规划落实到位,合理把握开发建设节奏和时序,落实风貌管控机制,完善城市功能,创新城市治理,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全面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牢记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指导和支持,用好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新区医保待遇水平不低于北京,公积金缴存标准实现与北京同步,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积极推进,疏解单位和人员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全面提速,中国星网总部正在装修,华能总部主体结构封顶,中化总部大楼加快建设,中矿总部完成土地出让,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所疏解高校全部开工。我们将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项目和政策两手抓,继续完善疏解配套措施,吸引和带动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到雄安新区“安家落户”。
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积极探索打造雄安创新链条,加快组建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星网数科、航天宏图等一批产业链企业相继落户,推动4所疏解高校深化协同创新,谋划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吸引相关行业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到雄安孵化转化产业化。发布雄安人才16条,受到广泛关注,北京千家中关村企业、百家科研院所、百所知名高校和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雄安的人气越来越旺,创新氛围越来越浓。我们将围绕打造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坚持不懈抓创新、聚人气、促疏解,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努力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全面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着眼于既利用好白洋淀自然生态优势,又坚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善多水源常态化补水措施,强化入淀水质保障,压实白洋淀全流域38个县(市、区)责任,构建上下游协同治理格局。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70种,“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我们将一体推进补水、治污、防洪,持续抓好千年秀林建设和管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巩固拓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尽展碧波荡漾、百鸟翔集的生态魅力,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三、全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必须承接好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我们将积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激发创新积极性,享受政策的企业户数和金额持续快速增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携手京津高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共同开展机器人、中医药、氢能、钒钛等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以工业互联网为主题创新举办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探索科技成果技术性能的权威性评价和成果交易的竞价式评价,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2023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我们将携手北京中关村等创新策源地,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平台,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让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渠道更加畅通。
持续深化产业协作。围绕京津创新链布局河北产业链,三地共同做大首批6个协同创新产业链,各自牵头2个,其中河北牵头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6.6%。搭建产业对接平台,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坚持在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被列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将在更多产业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开展联合招商,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形成梯次布局、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体系。
持续推进转型升级。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产业布局,每个设区市明确2个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努力错位发展、培育优势。支持钢铁企业发展材料级产品,2023年河钢集团开发的1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6.4%,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19.3%。我们将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更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建设经济强省首先从营商环境抓起,推动所有涉企事项和民生领域审批事项集中进入政务服务大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三地“一键互转”,接通率稳定在98%以上。在招标投标领域全面推行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双盲”评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民营企业中标额由2023年6月的39%上升至12月的56%。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河北成为全国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人才选择河北,2023年全省平均每天净增企业超过700家。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梳理和打破一批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实行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四、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建设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河北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担着涵水源、阻沙源的重大使命。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厚重。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尺,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区域协同治理,2022年所有设区市历史性地全部退出空气质量后十名,2023年“退后十”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重点河湖整治,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全省地表水Ⅴ类及以下国考断面全部消除,潮河、白河等入京津河流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我们将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继续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抓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和重点流域系统治理、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深入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实施北方防沙带、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燕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2014年以来累计营造林6874.8万亩,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省超采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一些地方出现枯井涌流、泉水复现的景象。我们将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风沙源治理,强化水源地保护,让三地群众共同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开展钢铁等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钢铁达标企业数量排在全国第一位。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谋划实施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风电、光伏装机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强化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我们将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
五、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新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河北和京津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在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上落差明显。我们将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和京唐、津兴城际及京廊、京保、京涿通勤高铁陆续开通运营。京雄、津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累计打通拓宽对接京津干线公路44条段、2552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与天津共同谋划推进世界一流港口群建设,推进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港口第二位。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矿石、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储备基地,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河北延伸,京津冀9所高职院校开展跨省市单独招生,与京津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环京24个县(市、区)重点布局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更多河北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京津专家问诊服务,吸引更多北京老年人到河北养老。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出台高速公路周末和节假日旅游包车免费通行等撬动性举措,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10.8%和108.6%,“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将加强区域协同立法,积极推动与京津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不断拓展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就医购药、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服务功能,让群众生活越来越便捷。
抓好区域内部协同协作。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区域性物流设施疏解转移,2023年以现代物流为主题创新举办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一批国内外物流领军企业落户河北,全省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5%。积极融入京津大市场,打造“河北净菜”品牌,与北京合作共建115家环京蔬菜基地,全省主要“菜篮子”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过40%。抓住京津对口帮扶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克服特大洪涝灾害等多重不利因素,全年粮食总产量762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我们将不断深化与京津的合作,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农副产品保障供给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更好地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深刻体会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妥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发挥京津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更大功夫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本文刊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4年第2期)